各单位:
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,依据《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》(教高〔2019〕8号)文件精神,进一步推进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落地落实,经研究决定开展2+2校本课程建设工作,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建设范围
覆盖所有专业,每个专业需按照前期已经上报的四门课程(即原来的2+2课程,分批进行,每学期2门)进行建设,相关课程具体见附件1 各专业校本课程建设清单(包括课程负责人)。
二、建设类别
申报建设的课程必须涵盖以下四种类别中的两种(前期二级学院已经确定并报送):
校校合作:要求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共享教育资源,促进学术交流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,拓宽学生国际视野。
产教融合: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,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课程设计,使学生接触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,增强实践能力,适应工作岗位要求。
科教融汇:推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,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,提供参与科研项目机会。
校本特色:依据本校优势学科和发展方向,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,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,体现本校办学特色与优势。
三、建设要求
(一)课程信息应齐全
课程介绍、适用专业与对象、先后修课程、学时数、采用的教学方式和建设的类型要清楚。
(二)课程目标要清晰
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进行能力表述,至少要达到应用层面,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,要体现课程思政拟达到的目标,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、突出课程的创新性、增加课程的挑战度(两性一度),教学内容要支撑课程目标,与毕业要求或观测点清晰对接,可衡量,能够引导本课程的教学和考核。
(三)课程团队勇担当
秉持学生中心、结果导向、持续改进的理念,教学内容、教学策略、教学方法、教学过程、教学评价、组织实施整体规划与设计合理。了解与掌握课程团队主要成员、课程负责人和团队主要成员教学和教学成果情况。责任心强,工作积极认真,研讨达到 3 次及以上。
(四)课程内容贵创新
课程内容要体现教学要求、教学重点、教学难点和课程思政要求,要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,兼具学科专业、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,聚焦新工科、新文科、商科等学科建设新要求,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、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、跨专业能力融合、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。认真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撰写。认真选择和组织线上教学资源,认真选择集团线上平台课经典公共微视频(SPOC)资源,认真开展题库、教学视频(集团对校本课程不做拍摄视频要求、可不单独建设但可想办法整合组织)、教学互动、作业批阅等资源建设。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开展课程教学内容遴选与优化,实现线上(平台课)、线下内容互补融通,充分体现混合式优势和课程特色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。
(五)考核管理有改革
认真开展课程的过程管理与形成性评价改革。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前、课中、课后教学中的过程管理。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综合性评价,考核方式多元化且有权重,主要包括课前预习、出勤、课堂提问、专题讨论、课程作业、综合作业、论文与报告、实践过程、课程设计、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等。
(六)教学方式重相长
主动运用AI等新技术赋能课程建设,创新教学方式方法,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的全过程教学活动,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要转变。设计创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,强化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环节。在课前预习、课中教学、课后复习及学生自主学习中灵活、有效使用经典公共微视频(SPOC)资源。
(七)教学改革促成效(因未实际应用,可在开展课程教学几期后进行“回头看”评价)
改革迭代优化,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展教学反思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,不断优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。充分体现补短板、强弱项、扬优势、树特色,可复制可推广。师生竞赛和教学成果丰富。
(八)课程建设须合规
课程内容不存在思想政治问题和知识科学性问题,也不存在涉密问题,不存在侵权现象。
以上具体要求参见附件2“集团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调度会议要点”。按照通知,集团正在牵头组织建设148门平台课程(见附件2),我校如有相关类似课程,须采用其课程的部分或全部视频资源,达到资源共享;同时辅以本校特色做法,进行建设和改造,建设我校校本特色课程。
四、建设内容
(一)转变观念,理念新起来。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。牢固树立“三个不合格”理念,竖起“高压线”,提升课程的高阶性,突出课程的创新性,增加课程的挑战度。确立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的理念,强调校校合作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合,对内融合资源,对外加强合作,建设一批体现本校特色和优势的一流校本课程。
(二)目标导向,课程优起来。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,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,淘汰“水课”,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。鼓励教授、优秀骨干教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,建设一批体现南航金城特色和优势的一流本科课程。聚焦新工科、新文科、商科和艺术学科建设,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,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,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。
(三)提升能力,教师强起来。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。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,强化教学研究,定期集体备课,研讨课程设计,加强教学梯队建设,完善助教制度,发挥好“传帮带”作用。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,加强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。
(四)改革方法,课堂活起来。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。强化课堂设计,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,杜绝单纯知识传递、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。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。强化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解决好创新性、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,杜绝教师满堂灌、学生被动听的现象。
(五)科学评价,学生忙起来。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。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、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,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。加强任务式、研究型、项目式学习,丰富探究式、论文式、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,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。加强非标准化、综合性等评价,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。
五、资助和要求
1.校本课程按照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,每门资助金额为3000元,每个专业每学期完成两门,2025年两个学期完成全部四门课程建设。
2.各单位要高度重视“2+2”课程建设工作,并按照要求完成申报立项。
3.相关申报的要求可参照《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文件》(附件3)和《集团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调度会议要点》(附件4)。
六、申报材料报送
1.申报课程须填写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校本课程申报书》(附件5)和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校本课程申报建设汇总表》(附件6)。
2.申报书与附件材料单独装订成册,A4双面印制。
3.附件5和附件6的纸质版材料于2025年3月1日前报送至德馨楼329科室,电子版材料按“课程名称+负责人”命名压缩,学院汇总后发送至邮箱1430763101@qq.com。第一批拟建设课程,此次需报送申报书,第二批暂不报送,待另行通知。
4.联系人:蔡老师,电话:87190311。